发布时间:2024-03-05 10:44:29 阅读量:3542
惊蛰: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。斗指丁【24】,太阳到达黄经345°,于公历3月5-6日交结。
惊蛰反映著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、生长的状态。时至惊蛰,阳气上升、气温回暖、春雷乍动、雨水增多,万物生机盎然。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,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著相当重要的意义,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反映。
“蛰”指“藏伏”,昆虫入冬藏伏土中;“惊”指“惊醒”,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。所谓“春雷惊百虫”,是指惊蛰时节,春雷始鸣,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。在古时惊蛰当日,一些地方人们有用清香、艾草,熏家中四角,以香味驱赶“蛇虫蚊鼠”和霉味,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惊蛰打小人驱赶霉霉运习俗。
此外还有“蒙鼓皮”“吃梨”“祭白虎化解是非”等习俗。
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、万物生机盎然。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,由于南北跨度大,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。
惊蛰,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;“卯”冒也,万物冒地而出,代表著生机。卯,仲春之月,卦在震位,万物出乎震,乃生发之象。一岁十二个月建,每个月建对应一卦,卯月(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)对应的是雷天大状一卦;大状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,雷在天上响,非常形象。
惊蛰,标志著仲春时节的开始。春雷初动,发声启蛰,万物复苏萌发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。
《斗转星移》→西汉戴德《大戴礼记·夏小正》曰:正月启蛰,言发蛰也。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元代吴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二月节……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,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、万物生机盎然。
“惊蛰”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“启蛰”。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,日本仍然使用“启蛰”这个名称。日本与中国一样,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“惊蛰”。此后,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。因此,“启蛰”的名称便在日本保留了下来。相传是因为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“启”,为了避讳而将“启”改为意思相近的“惊”字。
《天文历法》→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。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“斗转星移”制定,北门七星循环旋转,这斗转星移与自然节律变化有著密切的关系。
《气象变化》→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,气温回升较快,渐有春雷萌动,按照一般气候规律,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,雨水渐多,从惊蛰节气开始,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。
惊蛰—春气萌动。民谚云:“春雷响,万物长”以及“惊蛰节到闻雷声,震醒蛰伏越冬虫。”等等;这些均为惊蛰节气的特征。
惊蛰时节,春气萌动,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,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。
作者:陈宏